English

低水气比变换工艺成功用于“航天炉”

2008-11-14

  运行表明高CO及水含量工艺气制甲醇完全可行

  本报讯(记者 张兴刚)截至昨日,我国第一套低水气比变换工艺“航天炉”装置在安徽临泉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平稳运行了10天,实现了高CO和水含量工艺气在低水气比变换工艺条件下制甲醇。这标志着我国煤制甲醇技术又向前跨越了一大步。
据介绍,安徽临泉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应用北京航天煤化工工程公司设计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航天炉”技术以及青岛联信化学有限公司开发的粉煤气化—低水气比耐硫变换制甲醇工艺建设了15万吨甲醇装置。该装置于11月2日正式投产,生产出的甲醇各项指标均达标。10天的工业运行表明,选用青岛联信化学公司生产的QDB-04催化剂,采用调节水气比的方案控制反应深度和床层热点温度的办法,用高CO含量和高水含量的工艺气制甲醇是完全可行的,在负荷为50%的情况下,床层各热点温度不超过400℃;操作平稳,指标容易调整且变换过程无甲烷化副反应的发生。
  据介绍,“航天炉”即HT-L粉煤加压气化炉,采用航天火箭发动机的技术和热力场计算原理设计,是国家发改委确定的“十一五”循环经济高新技术产业化重大专项,也是国家煤化工产业示范项目。由于HT-L粉煤加压气化产生的气体中CO含量高达60%,且水气比达1.1,因此变换反应的分段、反应深度和床层热点温度的控制是该装置能否成功运行的关键。为此,安徽临泉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航天煤化工工程公司和青岛联信化学有限公司的技术人员从变换工艺方案的选定、制定到现场的催化剂装填、升温硫化和原料气接气,都进行了反复论证和沟通,设想并实施了多条防止床层超温的办法和措施,最终决定采用调整原料气中水气比的办法来控制反应深度和床层热点温度的变换方案。“航天炉”气化变换装置是继壳牌炉低水气比制氨、制甲醇装置后,又一套采用低水气比变换工艺的工业化装置。

0532-82279257